這不是一個新聞,這已經是長年留下來的現象。姑且不說是「問題」。一說是問題,好像就要說甚麼是對?什麼是不好?
這個現象,表面看起來的是家長希望自己孩子更好。尤其報導上說許多孩子的家長是父母親多為醫師、工程師等「高社會資歷」的背景。
然而我看到的是公立學校對於青少年時期的學生,在主動學習,多元發展,與品格教育上,面對愈來愈多因社會單親撫養,隔代教養,以及社會開放的現象,無法有效面對,積極發揮公立學校的價值的警訊。
常態分班只是一個宣示:宣示今天到這個學校的學生被平等對待。但真平等與假平等,就要看學校的課程與輔導的真正運作而定了。本來在教學上就可以透過能力進行分組學習。為何不在比較有學習落差的科目如數學,理化,英語等科目進行分組學習,而讓學生有機會與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在一起。讓彼此學會互相尊重與學習。畢竟,這個社會是一個多元而互相扶持的社會。
家長們,愛孩子,讓孩子學會如何追求孩子優秀的同時,也帶著整個世代更健康的成長。讓別人家的孩子,也有機會因您孩子的優秀而有所砥礪的機會;同樣地,自己的孩子仍有許多可以向別的孩子學習的機會。重點是老師們在學校給於什麼的環境,讓這樣的多元與尊重的自由學習空間不斷與時俱進,成為一個學習型的組織,來因應這個變動的社會。
常態分班與能力分班只是一個現象,背後的種種原因,才是要好好的釐清。但或許有一個解法:別人的孩子跟自己的孩子一樣地重要,都需要有一個健康的學校環境來成長。這些醫師、工程師等「高社會資歷」的背景的父母們,以您們集體的力量,可以幫學校創造一個更好的學校環境給您們的孩子也給別人家的孩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