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5日 星期日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Service experiences
Service experiences
blog outlines
Books
Blog roll
- Innosight Institute
- Don Chen's Village
-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 Jim Spohrer's blog on service science
- 服務科學在橫山
- 橫山論壇
- 內灣天人岩屋
- 溪州鄉外出子弟聯誼會
- Linear Algebra- MIT Video lecture
- 阿宅反抗軍--朱學恆
- Knowing Hakka
- STRATEGIC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UIT)
- 傅佩榮教授部落格
- Interaction Design
- 低碳生活部落格
- Cite you like
- The Last Lecture
- 老廖-Mitora
- 雲海深處
- 清大夜貓子部落格
- 陳烜部落格
8 則留言:
今年夏天,我於清大水木書店買了此書《漢寶德談藝術教育》。容我引用其清新雋永的話語:「把一切學問看做是一種藝術,因為藝術是一種敏感的胸懷。藝術無處不在。」「藝術的人生不是到畫廊或博物館中找得到的。只有敏感的心靈才能觸發高度的精神滿足。」「藝術的胸懷是對世間萬物抱著無盡的同情心,追尋的興趣。」
誠如漢館長所言:沒有一種學問或執業上的成就不需要藝術的精神,而教育的本身就是一種藝術。所言甚是!近日重讀黃崑巖院長著《談教養》,書中有諸多暮鼓晨鐘、精闢與值得大家共同省思的見解,它同時呼應了《7 essential survival skills for 21th century workplace》當中的Critical thinking、Agility、Effective oral and written communication、Analyzing information和Curiosity and imagination、以及《在未來等待的人才》《另一類國文課》。
─ 教養 ─
個人自我的努力、省思與琢磨。(如果自己不知修練,教育皆屬徒然。)凡是閱歷過的事,加以思維、解讀,把天賦的才能發揮到極點。
律己、知命、謙卑、不賣弄自己的教養與智慧、不隨便邀功。自我立身立業,挺胸直立,過有尊嚴的一生。不同流合污、抵抗那強勁的孤寂感,擇真善而固執。同理心,對別人的感受有敏感性;利他主義、對社會作貢獻。
一、個人整理之閱讀筆記:
不是所有的大專畢業生都是知識分子(指有氣質與風骨的知識分子),所有的知識分子不見得都是大專畢業生。」
生命觀沒有因經歷而深化。社會對問題探討不深,焦點集中在追究誰該負責下台而推諉責任,做不出痛定思痛的實際行動。
讀歷史如果為了死記歷史事流水帳,意義不大,一定要配合思考,探討一樁對後來的人類文化發展與演變種影響。
沒有思考就沒有整合,沒有整合何來意見?國內年輕人最不拿手的問題是有人問:「你有什麼意見?」聽講時不會隨講者的思路走,就做不到synthesis理念的合成。
反過來說,話多並不定是有教養的表現,表達應是表示判斷、思考後的看法,而不玩弄或炫耀知識。「沈默的雄辯」話不多,字字珠璣;多話會製造場面的熱鬧,卻流於庸俗、錯誤多的危險。
赫希倡導知識人應該能掌握對方或作者、演講者所說的話裡的基本智識,否則這場對話只會讓你在五里霧中摸索。
一個受過理想教育的人,不一定把汗牛充棟的知識裝在腦袋裡,須善於鑒別。
我個人有一個座右銘:我不立志做大官,也不立志做大事,只立志把每一件小事做好。
法國革命家羅蘭夫人曰:「自由,自由,多少罪惡藉汝之名以行!」(Oh, liberty, what crimes are committed in your name.)
學尊重別人要從自制開始。與人接觸及溝通,要流露真情,流露真情的基礎在尊重別人。例如醫師對病人的同理心。
新生代如果缺乏教養,責任絕對是在家庭、社會與校園的成人。
不是所有美的東西,都是藝術品;而不是所謂的藝術品都稱得上美。美往往表現在精神生活的層面,是眼光而不是貨品。全人教育或常上藝術館,沈溺在藝術氣氛,對提昇一個人的審美眼光,一定有加分的結果。
十六世紀葡萄牙人船員沿台灣西岸經過的時候,為台灣的美麗所吸引而大叫Ilha Formosa,為什麼我們的河山在這四世紀以來,變成現在這髒亂?國人不重視精神面的卓越與昇華,而只強調升學與就業的成功。
如果知識不多,聯想的空間會受到限制,視野就不會開展。整個世界是喜愛知識的人的流浪之地,當世界成了隨你瀏覽與流浪之域,你就是完人。閱讀會加速一個人認識人間,延長視野水平線,豐沛你心靈的糧倉。
唸愛好的書多了,興趣一定會從主要的路線展開出去,必會與另一領域交叉。
積極鼓勵或要求學生閱讀病人寫的手記或病床日記之類。
國人平均一年為書籍所花的錢不到一千元。
漢寶德一再地提醒,審美能力可以用教育改善或培育,最好的例子是顏色的配合。美感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氣質,學校對訓練學生的審美觀絕不能怠慢。
學習多半靠模仿,教養靠閱讀起始,我常羨慕外國小孩,在上床前央求父母唸一段故事才入睡。我每到國內親朋家裡,會環顧四週,找尋書架何在。/ 豪華的家中裝潢,掩蓋不了家裡還是少了一襲春風。/ Life-long learning
羅索夫斯基說教養可以與教育無關,他說:「不是所有的大專畢業生都是有教養的。」
舉止談吐是靈魂的顯現。靈魂如果經過淨化與精化,舉止也會穩重與優雅起來。
有所不為的堅持。
找尋卓越人才在畢業典禮為畢業生作提昇內在智慧的演說。
美國教育的長處:注重自我學習的習慣的建立、鼓勵思考、助學生成長與獨立、解決問題的方法。
要求學生有教養,需要有教養的老師。
每個人對社會的秩序貢獻一點責任,交通紊亂與市街髒亂自然可以避免。
台灣社會落得今天只顧各自方便與庸俗的混亂。
思考自己應選擇何種生活的方式,才能對別人的生命有所貢獻。這不就是教養的開始?家庭教育是立於教養的起點,父母的責任格外重要。
是否由我們己經習慣了的髒亂與脫序的生活環境去考察,認為日本人的應對進退有點小提大作的傾向而有接近做作的境地?但他們享受精緻舒適的環境生活,是我們望塵莫及的事實。所以評論一件事,要跳出自己的框子,找出中庸的立場站立,才能有客觀的觀察。
在診間裡看病人時,已有不少醫師與病人眼光交集的時間,遠不如忙著看電腦螢幕上的數據的時間多。
網路知識無法深化教養。與我們交談的學生面不改色地說,他們的許多課業報告與知識來自網路。一大疊的讀書報告,是抄襲網站擷取的膚淺論述。我個人漸漸疏遠看報的習慣,認為它無法增加我的知識,獲得的多半是小道消息與口水戰訊息。醫師如何提供病人瀕臨崩潰的精神一些必要的支柱,無法請教於電腦。
二、書中值得深思的實例:
日本關西聞訊一位醫師染sars,大夫所住過的飯店停業數天,該地醫院舉行疫情演習,演習中的病人舒適地躺在負壓艙中搬運入院。反觀澎湖一對中年染病夫婦,在澎湖苦等廿多小時,不見直升機馳援;最後這對夫婦以船運載至高雄,身穿單薄的雨衣雨鞋,因無陰壓設備,病人無法躺下,坐在甲板椅子任憑風吹雨打過海。
德國人開車遵守直角左轉,影響所及,德國街道交通有序,社會享受的是秩序。台灣與大陸不守交通秩序、投機取巧。
有位日本空調專家來台提供意見,仔細看了台灣幾棟新建大樓之後,給了一句對台灣建築物的觀感:「台灣的工人做事缺少最後五分鐘的衝刺。」
我和內人習慣看的電視台是台灣各台、NHK及CNN和BBC;我在書房而內人在客廳一開電視,凡是傳出喧嘩鬧事或號啕大哭聲音的,一定是台灣電視台。。中國人的火氣,早已有傳統,可以檢視乾隆元年清明上河圖。這是沈不住氣、自律乏術、教養不足的結果。
友人兒子就讀美國某名校一直名列前茅,不知怎的,唸到二、三年級精神散漫,成績滑落。校方決定勒令該生三年級時休學,規定他到校外找事做,等一年後由工作崗位上司寫推薦函,證明他做事肯負責再讓他回校。
我擔任成大醫學院院長時,延攬趙可式博士到成大任教。她對護理系學生實習發藥程序的要求特嚴。
德國工人的紀律,他們眼光的犀利、敬業之精神,專業之訓練令我敬佩。一九八O年我前往德國為成大醫學中心建築物選擇使用的磁磚,我參觀了整個製程,經過四位小姐一片片磁磚往身後丟,這些是被她們認為不合格的瑕疵品。我撿起磁磚,在手中翻來覆去,著實看不出哪裡有瑕疵。台灣工人沒有謙虛就教的美德,我將貼磁磚正確的方法記在筆記本上,回國後召集所有工人,講授在柯堡所學的一整套功夫,奈何工人們認為我外行人講內行話。成大的磁磚貼完後,和柯堡的樣品迥然不同,凹凸不平,可說慘不忍睹,該廠代表事後來拍照留念時講了一句:「這是我們的磁磚嗎?」
讓美渗透到生活裡。中國傳過去的佛寺建築、茶道、插花,日本人都帶起比我們還高的品味。
前去取貨,友人發現師傳做的這把刀一點都沒有日本的美感。未料師傅表示不滿,一頓訓話:「刀是雕刻用的,不是用來比美的。」我們缺乏審美的能力,所以製造美觀的東西不是我們的樂趣。其實美無所不在,它只是等我們發揮審美力與眼光去欣賞而已。
一九三六年我初抵北美所接的第一個文化衝擊,是彼邦中小學的教育,很強調學生對周圍環境的注意力。
吉茂認識自己、知謙卑,以能獻身農業而昂然自得。他知道民以食為天,所以以替別人提供食糧為傲。
進入東京大學的學生,在前兩年系不細分,他們必須經過兩年所謂教部的做人教育的洗禮。
耶魯大學一二年級教育目標,故意不教一些特定職業所需要的知識,而是替學生奠下從事任何職業都該有的共同基礎。這基礎,我會毫不猶豫地說,那就是教養。
大女兒在美國唸高中時,一天她看莎士比亞之《王子復仇記》她們被要求與別人討論王子哈姆雷特父親報仇弒叔時會經過何種心路歷程,深化教養。
艦隊在東京灣停泊時,時有幕府官吏爬上他們的船的記實。日記說,每次他們上來,官吏們各持一筆、一本簿子,見到儀器,就其功能、操作製造及維修方法幾乎無所不問。然而,在中國塘沽三個月,未見任何中國人問這些問題,僅有的盡是想上船來交換物品的商人。汗顏。
晚餐後,主人與賓客圍繞在鋼琴周圍,由主人彈一些小曲子款待賓客,塑造出德國人追求文化修養悠然自得的溫馨場面。
秦賽是人文氣息很濃厚的科學家。安德斯受良師秦賽的影響而「改航」,於一九五四年與湯姆斯‧威勒與弗萊德瑞克‧羅賓斯等同事,因於試管中培養5H小兒麻痺病毒而獲得諾貝爾醫學獎。他領導的研究成果後來成了沙克與沙賓疫苗。
三、黃崑巖院長的努力 (令我印象深刻與尊敬的重點整理)
‧心靈改革的切入點
我很早就建立了處處觀察與詳加思考的習慣。這種習慣與分析的腦際作業,合乎還原主義(reductionism)的原則。把複雜的問題分為簡單的單元,而予以各個擊破,分別解決。台灣教育失敗,就在忽視了提昇人的品質,關鍵在教養的迷失,沒有幫年輕人建立正確的人生觀。有鑑於國內教育習慣在教育與獲得知識之間劃等號,教育自然逐漸成了傳授知識的填鴨式教育,教師的責任幾乎集中在為學生塞知識,教育在國內幾乎沈淪到成了陽春的訓練,培育所謂有競爭力的技術人,我在成大作了不少努力來補救這缺點。當時難免有單打獨鬥的感覺,常常覺得沮喪與孤單,但我不介意。
‧卓越無國界
我和已去世專管醫藥方面的行政院科技顧問Ivan Bennett極有深交。有一天我提到國內教育的一個問題,他向我說:「不要太憂心,我們美國也有同樣的問題。」我大不以為然,不能忍耐這種態度,我們不是在比誰較差,不是嗎?當單槍匹馬打仗時,我認為應有抵得住冷嘲熱諷招來的孤寂,堅拒同流合污,擇真善而固執。
‧強調生命觀
第二次開會時,已有委員根據上次決議為教育部擬定了寫滿一張紙的核心價值短文,從亞里斯多德……看了實在不容易懂,且有賣弄學識的濃厚味道。我當場主張核心價值只有一個:社會的核心問題,由生命觀的建立做起。(個人淺見:院長的生命觀應指愛惜自己的生命,自我力求上進,進而以慈悲心關懷他人與萬物)
‧重視語文
我在台南的十八年中,曾答應基督教青年會之請,在該會開了一週兩次的晚間英文課。英文課主軸是教班上人士唸英文的《時代周刋》,該刋則免費供應學生每期的雜誌作呼應。我不教他們會唸周刋裡的文章就好,我還向他們解釋每個字的字源、地名、人名有關的典故,以求增廣他們的見識、見聞、審美觀、歷史觀,豐富他們的教養。我曾摸索過許多東西,這些東西都值得傳給好學人士,幫他們提昇,成為更有涵養的人。教養不全天下掉下來的禮物,教養要靠個人的努力才能增幅,而這種努力的重心,在省思與閱讀。我由衷支持曾志朗院士與夫人洪蘭所推動的學童閱讀運動,任何好事不嫌晚,better late than never.
‧武田書坊的意義
武田書坊由日本大阪的武田製藥捐助一百多萬而成立,配以舒適的家庭書房的氣氛,創設目的完全鎖定增強師生的教養。書坊藏書都是與醫學有關的教養書,包括歷史、傳記、倫理、事跡、論述、藝術家的病史,以及醫師與護理人員寫的文藝作品及手記,目的在擴大學生的視野,拆除容易使醫師沈淪為醫匠的枷鎖,幫他們進入更廣闊的境界,這些書籍多半是英文的,也有中文日文。收藏的書幾乎全是由我介購,為了點燃學生閱讀的興趣,不少書由我撰寫摘要式的簡短介紹,請館員打在紙上,貼在每一本書的第一頁。我從未忘記把自己唸過的好書介紹給同學,這樣的努力不會沒有收穫,胡適之講過:要怎麼收穫就怎麼栽。
成大醫院泌尿科蘇士銘醫師,到了德國用德文寫明信片來問候我,到了日本則用日文寫信幽默我一番,使我內心極為喜悅。我唸伯納德‧羅文(Bernard Lowen)的
《The Lost Art of Healing》這本書日譯本,覺得對醫業人員啟發極大,在誠品書店未尋得原文本,一天,成大外科阮俊能醫師背著一個書包來寒舍相訪,我告訴他遍尋不著那本好書,他說書包裡有一本可以相贈,我就知道他唸的外文書的深度,這種學生將來會成良醫指日可期。
‧贈書
我對別人所贈的書很愛惜,尤其是上面簽有名字或惠贈嘉言的。贈書代表心靈的分享,心橋的建立。一年生日,大女兒送我一本Barbara Tuchman寫的《Practicing History》真是使我既意外又驚喜,女兒知道我閱讀興趣所在。我不管什麼人送我書,都有非把它唸完不可的責任感。
蘇士銘醫從奧國寄來一本奧匈帝國王朝Habsburg的家族疾病史,我很受感動;外科陳俊生醫師在我生日送我一本韓素英寫的英文書,一樣使我喜出望外。從事教育的人,就是會有這種造就別人的喜悅。這些能表現品味與教養的人是特殊的一群。
‧無欲
教養的一大要素,自律謙卑而不隨便邀功。暗爭與糾紛、意圖不勞而獲,可笑而遺憾。不該有的榮耀不應該沾手。
‧漫談與拉近距離
師生活潑的對話,好老師多半喜歡學生提出問題,台灣學生卻不敢讓別人知道她(他)連這都不懂,怕別的學生嗤笑。不能忘記:任何提問都藏有做人與做學的兩面道理,發問的膽量對教養絕對有必要。
我刻意要求秘書安排與一年級及二年級學生在教室雜談,火力集中在這兩年的原因,是我認為高中畢業剛入醫學院的前兩年是預科的緣故。這兩年學生還不應該踏入專業的一個階段,在美國這一段時間長達四年,我們僅有二年,怎能輕易放過?
‧做良醫之前先學做人
不要同流合污,抵抗那強勁的孤寂感,只管擇真善而固執下去。先做文化人再做專業人,不做成功的人,身上就是具備一技之長,不會找到適當的刀口而會走入歪路。文化人?文化人是對別人的感受有敏感性的人、是利他主義求與別人共榮的人、生活有目標的人。社會因這種人而繁榮,享受這繁榮的還是自己。
醫學系學生在七年級成為實習醫師時舉行宣誓。醫師就職宣言,取自:西方醫學鼻祖希臘人希伯克拉底斯所寫醫學的倫理規範
准許我進入醫業時:
鄭重地保證要奉獻一切為人類服務。給師長應有的崇敬及感戴;憑良心和尊嚴從事醫業;以病人的健康為首要顧念;尊重所寄託予我的秘密;盡我的力量維護醫療的榮譽和高尚的傳統;視同業為同胞;不容許有任何宗教、國籍、種族、政見或地位的考慮介乎我的職責和病人之間;最高地維護人的生命,自從受胎時起;即使在威脅之下,我不運用我的醫業知識去違反人道。我鄭重地、自主地並且以我的人格宣誓以上的約言。
羅東車站對面有個賣麵的駝背,他每天開張時準備一百個碗,碗用完他便把店門關起來洗碗,不做生意。有人勸他不必如此龜毛,他正色說:「來吃麵的都是要趕火車的人,不乾淨,讓人在火車上拉肚子,不行。」這個人沒受過什麼教育,但是他替別人著想的心卻使黃春明肅然起敬。在服務別人中找到自己生存的目的。在現在這個一切向錢看的社會,賣麵駝背者的精神愈來愈看不見了,但是如果你想真正的快樂,請從替別人著想開始,英文的諺語說:「You can give without loving, but you can never love without giving.」
《見人見智》個人閱讀整理
─ 遇見洪蘭的智慧
一個孩子是先要成為人,
才成為科學人,
在培養下一代的過程中,
我們不要捨本逐末,
只注重學力指標有沒有達到,
忽略了做人最重要的感動能力。
‧「回家吃飯」一向是歸屬感的指標。「我們知道你不回來吃飯,就沒有等你,也故意不談你,可是你的位子永遠在那裡。」兒子永遠不能回來吃飯了,山珍海味對父母來說,吃到嘴裡都是滿嘴的辛酸。國峻,我想拿大杖揍你,你怎麼可以對你的父母做出這種事呢?你難道不知道死者已矣,生者長戚戚嗎?你何忍讓你的父母身受這種思念的煎熬呢?要知道那個心中的空位是沒有人可以替代的。
‧找回讀書人的風骨。蔡元培先生平日恬澹從容,蔣夢麟先生說蔡元培先生是「白刃可蹈之中庸,而非無舉刺之中庸」
‧美本身是一個力量。台灣社會的寫照,任何事都馬馬虎虎,將將就就,能用就好,不去求美。現在台灣富足了,「衣食足而知榮辱」我們衣食無缺之後美學的修養仍然非常缺乏。中古世紀的人民生活也是非常艱苦,但是他們依然蓋出非常美的教堂,因為他們的美已與宗教結合,美本身是一個力量,使人會盡力去求盡善盡美。
‧美是一種修養。去過歐洲以後,我了解為什麼「真、善、美」是連在一起,因為美並不存在物質上,它是集真、善的大成,美的東西一定是真,一定是善。所以古人才會說:「誠於中,形於外」如果裡面是真、善,表現在外面的就是美。美就像修養一樣,它是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培養出來的,補習班急就補不出來的。在學生品格成長的時期,我們沒有機會讓學生去觀摩領略美的東西,最糟的是整個社會瀰漫著一股低俗的歪風,以為嘉年華的吵吵鬧鬧就是藝術文化,只重視表面的喧嘩,不深耕蘊含在生活中的實在之美。/ 盡力做好自己的本分就是人格的完美,美學看似吃飽了有錢有閒的消遣,但那只是表面,其實它是文化的動力。
‧二十到三十歲是人生創造力的巔峰,很多科學上的重大發現都是科學家在三十歲以前的發現,只有建築例外,因為建築除了創作還要有人文修養,而人文素養只能從廣泛的閱讀與豐富的人生閱歷中去培養。/ 教科書之外還有浩瀚的書海可供自己選擇和遨遊。
‧那些趴下來睡、交白卷的同學跟本不應該在考場裡受苦,他們應該在各種工藝技術的訓練地方去做他喜歡的事。大家都不知道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念書做研究,為什麼我們到現在仍在折磨小孩,強迫他做他不擅長也不適合他天性的事,卻不給他機會他做他擅長的事,時代已經變了,行行出狀元,不是只有念書才能出頭天。
‧朋友說,他失去人生最珍貴的青春,也失去過自信、自尊。孩子的父母們,請跳脫世俗的功利眼光,與其罵他國、英、數都不行,何不轉頭看一下他行的地方呢?
‧學校應多教一些「為什麼」,少說一點「不可以」
‧從古典小說中欣賞文字之美
‧人生無處不可學習,不是只有坐在教室中、正襟危坐的聽講才是學習。「三人行必有我師」「不恥下問」課本的知識必須先經過內在認知的轉換才能變成生活中的知識,只有生活化的知識才可實際應用。
‧落實學習要先建立紀律。教孩子美夢要成真需要鍥而不捨的實踐力。背多分和標準答案是創造力的最大殺手。/ 將大自然的東西變成有用的東西,天生的好頭腦變成可以造福人類的工具。
‧有意義的快樂帶來心靈的滿足,虛榮是填不滿的無底洞。
‧有多少的孩子因為我們的無知,黯淡一生。
‧朋友收藏許多寶物,家中機關重重、不敢出遠門,生怕小偷來偷,最後把它全部捐給加州大學的藝術館,想看時就到學校去看,既不必出空調費,還不必買巨額保險。「擁有」的意義是精神上的富足,而不是形體上的掌握。
‧文化不僅是服飾、習俗、生活形態與傳統,它是思考方式、計劃策略等無形的規範。台灣需要好榜樣,一個好榜樣,會使我們的新文化有品味、有格調;相反的,壞榜樣愈多,所建立的新文化就只有一個字─tasteless,這就是沈淪。
‧「利」看得遠就是「義」,台達電為了減少印刷電路板重金屬污染,開始研究無鉛焊錫的技術,這個無鉛焊錫的成本比含鉛的高了十倍,但是鉛有毒,污染環境,危害人體,所以台達電仍毅然決然投資研發這種技術。
‧用科技幫助記憶。晶片這麼微小,到處可裝,運用想像力,可以解決許多老人生活上的困難,提升他們生活的品質。例如運用科技為記憶力衰退的老人,在門上裝一個晶片,門一開自動出聲問:「火關掉了嗎?」科技是人腦的發明,反過來幫助人類改善生活。
‧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目前整個社會最缺的便是內省的能力、自知的覺悟。內省是做人的責任(human obligation)
‧學術不應與生活脫節,但它不能太現實,不能要求馬上看見立刻可用的成果,也不能去計算教育成本,因為人心智的啟發是沒有成本可以計算的。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時代已過去了,如今是「行行出狀元,英雄不論出身低。成功是在自己,不是在命運,不必去算孩子的命,聰明的人不一定成功,但是有毅力的人一定達到目的。與其教孩子背課文,不如給他一點時間訓練思考,讓孩子去做符合他能力的事。
‧我的兒子沮喪地跟我說,他想到了一個更好的方法來增進效率,但是老闆說一個東西沒有壞就不要動它,不許他改程式。這是一個我們常見的現象,沒有壞,不要動它;但是不去動它,怎麼知道可能有更新、更好的做法?
‧企鵝背黑腹白是因為在水中游泳時,由上往下看,黑背與水一色;由下往上看,白腹與藍天嵌合。這個在陸地上這麼明顯的對比色,在海中卻可以保護牠。任何行為都有它產生的原因,科學的樂趣就是在找出原因。
‧在腦海中替自己不應該的行為找藉口,把別人的缺點放大。
有人問三個正在砌磚的建築工人:「你在做什麼?」一個工人回答:「沒什麼,我正在砌一面牆。」第二個工人回答:「我正在蓋一間漂亮的房子。」第三個工人則回答:「我正在建築一座偉大的大教堂。」三個人做的事完全一樣,由於認知不同,做事的態度隨之不同,他們的人生意義也因而不一樣。教改工作也是如此,我們還可以說:「教書是我的志業。我正在參與百年難得一遇的教育改革大工程。我從其中到前所未有的成長,也盼望我們的下一代,能夠因為我的奉獻,有更光明璀璨未來。」人生短暫,蓋圍牆和普通房子的機會多得是,但蓋大教堂的機會卻很難得。
─ 遇見曾志朗的智慧
未來國民必須具備「見識」與「閱歷」
透過廣泛的閱讀,
把知識內化成為個人的知識體系,
把別人的經驗納入自己的思考脈絡裡,
如此才能見多識廣。
有見識,才能跟人不同;
有閱歷,才能豐富的常識。
‧閱讀讓我們的思維準確而且尖銳,有兩大好處:一、準確性。知道在什麼地方、該說什麼話。二、批判性。你不會輕易相信某些報導,你會有自己的思考,知道真相會有其他的可能性。
‧網路上有所謂數位圖書館,但是我一直覺得走進實體圖書館的感覺是無法取代的。你在圖書館裡東翻西翻,很可能會發現從來沒想到去看的書,有時候只是因為翻到一張圖很有趣,吸引你去看說明,然後愈看愈多。圖書館應該是個創造奇蹟的地方。
‧我一直在想,心理學家最應該學會的部分,可以透過看偵探小說得到。例如:福爾摩斯、桃樂絲‧賽兒絲。賽兒絲寫的每一本小說都非常精采,從小說中你可以看見一個小說家的專業精神,譬如,當她寫毒藥的時候,你可以發現她花了很長的時間把南美洲、印地安的毒藥研究得極為清楚,對犯罪手法研究得相當透澈,所以她的小說可以成為法律系學生的指定讀物。
‧故事的形態很相似:「從前……」點出「時間」;「有一個……」點出「主角人物」;「在……」點出「地點」,人們藉由說故事的方式,把文化一代一代傳承下去,同時也教給孩子們時間、空間的邏輯、各種因果關係和解決方式。
‧現在的小孩從網路上學到很多片面、零散的知識,說起話來滔滔不絕,好像懂得很多,可是卻缺乏故事的語法、沒有結構性的串聯,不懂因果關係,也缺乏舉一反三的能力。唯有透過閱讀,才能讓他們產生想像力,將知識串聯成一個結構。(瀕臨死亡時,都會看到一束神祕的白光或一個白色的隧道。經過研究,這不過是腦部缺氧的結果。)
‧我以為讀福爾摩斯的精髓在於,你必須能欣賞他把「常識」轉變為「專業知識」的能耐。平常我們以為已經知道卻往往視而不見的小事,框在他犯罪行為的架構下,都成為有利破案的線索。用現代網路語言來說,福爾摩斯活化了常識疊積的資料庫。
‧回到教室去看,教學的硬體設備隨著科技進步,教學的方式卻沒有與時俱進的改變,總是「我講、你聽」/ 思想觀念的超越、心靈層面的進步。
‧我們不但要「得英才而教之」,也要設法使中等人才「行行出狀元」/ 威爾許說:「熱情乃是一流人才超脫庸凡之主因」
‧要記得,教學的對象是人,是個會思想、有情緒變化、活生生的人。
‧真正影響教育成敗的是軟體─使用硬體的人,也就是老師、家長、你和我。我們要交給小孩的,就是要讓他們體會文明的內涵。
‧我們要再三提醒生命教育的重要。培養同理心的感受在目前的教育中非常缺乏,我們的學生試考得太多,書讀得太少,對社會上的人情冷暖、生活百態完全不能理解。
‧一個社會的成就,就看全體民眾共同創意加值的總和,以及人民生活品質確能繼續向上提升。在這樣的概念一,大學生必須有廣泛閱讀的習慣,以及對生命的多元及文化的多樣有所體認。他隨時有上網路搜尋資訊並加以整合的能耐,更要有除舊布新的創意思維;在生活上,他體現出品味與格調,對藝術有熱情,對社會的公正性有所堅持。現代的大學生,必須有提升自己生命本質的看法與作為。作一個懵懵懂懂的大學生很容易,只要跟著別人跑,就混過去了;但做一個願意為自己的生命負責的大學生,確實是要一些努力
‧信任小孩的自然學習能力,不怕失敗,就不必擔心不成功。
‧營造社會行為之美。合「法」、合「理」,更要合「宜」。合宜就是不媚俗,是品味的提升,格調的保證。它的塑造有賴藝術欣賞力的培養,也要借助於「體貼他人」之心的展現。前者使我們眼界提高,脫離庸俗;後者使我們謙卑憫人,聞不平而動心。
己故美國總統甘迺迪曾經說過這麼一句名言:「不要去問你的國家能你做些什麼,而應該自己問自己能為這個國家做些什麼。」
後記:讀畢《見人見智》在寧靜的午後,久違的陽光自窗外流瀉進來。花了兩天時間一字字打字整理閱讀筆記,洪蘭教授就醫學專業角度的導讀,帶著我再一次思考與增廣見聞。同時,莫名地在讀後往架上找出多年前孩子分享的《My sister’s keeper》。前幾期天下雜誌裡出現過「習得的無助」,是否是出自本書呢?個人淺見,這實驗會不會殘忍了點?再則,閱讀!讓我想起兩件事:上星期陪孩子到水木書店買書,當時有位媽媽現場為她的孩子唸繪本,然而很明顯的,她提高音調,用誇大的語調為孩子唸繪本,而沒有耐心傾聽孩子的提問。母親為孩子唸繪本很值得肯定,然而,她是否忽略了?安靜的書店裡,還有其他人,她的高分貝已明顯干擾他人了,而小朋友用稚嫩的語調提問提了一半,無奈地被母親的高分貝給壓過去了。相同的情形也曾某次出現在誠品書店裡,當時我正安靜地邊喝果汁邊讀著剛買的書,孰料隔壁桌一位年輕女孩,無視他人,高分貝與友人聊天。良好的秩序與氛圍確實需要大家共同維護。個人多年來一直有個習慣:背包裡永遠有一本書,它安靜地陪著我,等車、等菜、等……
‧贈書
我對別人所贈的書很愛惜,尤其是上面簽有名字或惠贈嘉言的。贈書代表心靈的分享,心橋的建立,。一年生日,大女兒送我一本Barbara Tuchman寫的《Practicing History》真是使我既意外又驚喜,女兒知道我閱讀興趣所在。我不管什麼人送我書,都有非把它唸完不可的責任感。
蘇士銘醫從奧國寄來一本奧匈帝國王朝Habsburg的家族疾病史,我很受感動;外科陳俊生醫師在我生日送我一本韓素英寫的英文書,一樣使我喜出望外。從事教育的人,就是會有這種造就別人的喜悅。這些能表現品味與教養的人是特殊的一群。
‧無欲
教養的一大要素,自律謙卑而不隨便邀功。暗爭與糾紛、意圖不勞而獲,可笑而遺憾。不該有的榮耀不應該沾手。
‧漫談與拉近距離
師生活潑的對話,好老師多半喜歡學生提出問題,台灣學生卻不敢讓別人知道她(他)連這都不懂,怕別的學生嗤笑,。不能忘記:任何提問都藏有做人與做學的兩面道理,發問的膽量對教養絕對有必要。
我刻意要求秘書安排與一年級及二年級學生在教室雜談,火力集中在這兩年的原因,是我認為高中畢業剛入醫學院的前兩年是預科的緣故。這兩人學生還不應該踏入專業的一個階段,在美國這一段時間長達四年,我們僅有二年,怎能輕易放過?
‧做良醫之前先學做人
不要同流合污,抵抗那強勁的孤寂感,只管擇真善而固執下去。先做文化人再做專業人,不做成功的人,身上就是具備一技之長,不會找到適當的刀口而會走入歪路。文化人?文化人是對別人的感受有敏感性的人,是利他主義求與別人共榮的人,生活有目標的人。社會因這種人而繁榮,享受這繁榮的還是自己。醫學系學生在七年級成為實習醫師時舉行宣誓。
醫師就職宣言 ─ 西方醫學鼻祖希臘人希伯克拉底斯所寫醫學的倫理規範
准許我進入醫業時:
鄭重地保證要奉獻一切為人類服務。給師長應有的崇敬及感戴;憑良心和尊嚴從事醫業;以病人的健康為首要顧念;尊重所寄託予我的秘密;盡我的力量維護醫療的榮譽和高尚的傳統;視同業為同胞;不容許有任何宗教、國籍、種族、政見或地位的考慮介乎我的職責和病人之間;最高地維護人的生命、自從受胎時起;即使在威脅之下,我不運用我的醫業知識去違反人道。我鄭重地、自主地並同以我的人格宣誓以上的約言。
ps.某次CSI影集裡,組長曾向一位罪犯引用了以上宣言,其中之《我不運用我的醫業知識去違反人道。》
羅東車站對面有個賣麵的駝背,他每天開張時準備一百個碗,碗用完他便把店門關起來洗碗,不做生意。有人勸他不必如此龜毛,他正色說:「來吃麵的都是要趕火車的人,不乾淨,讓人在火車上拉肚子,不行。」這個人沒受過什麼教育,但是他替別人著想的心卻使黃春明肅然起敬。在服務別人中找到自己生存的目的。在現在這個一切向錢看的社會,賣麵駝背者的精神愈來愈看不見了,但是如果你想真正的快樂,請從替別人著想開始,英文的諺語說:「You can give without loving, but you can never love without giving.」
《見人見智》個人閱讀整理
─ 遇見洪蘭的智慧
一個孩子是先要成為人,才成為科學人,
在培養下一代的過程中,我們不要捨本逐末,
只注重學力指標有沒有達到,
忽略了做人最重要的感動能力。
‧「回家吃飯」一向是歸屬感的指標。「我們知道你不回來吃飯,就沒有等你,也故意不談你,可是你的位子永遠在那裡。」兒子永遠不能回來吃飯了,山珍海味對父母來說,吃到嘴裡都是滿嘴的辛酸。國峻,我想拿大杖揍你,你怎麼可以對你的父母做出這種事呢?你難道不知道死者已矣,生者長戚戚嗎?你何忍讓你的父母身受這種思念的煎熬呢?要知道那個心中的空位是沒有人可以替代的。
‧找回讀書人的風骨。蔡元培先生平日恬澹從容,蔣夢麟先生說蔡元培先生是「白刃可蹈之中庸,而非無舉刺之中庸」
‧美本身是一個力量。台灣社會的寫照,任何事都馬馬虎虎,將將就就,能用就好,不去求美。現在台灣富足了,「衣食足而知榮辱」我們衣食無缺之後美學的修養仍然非常缺乏。中古世紀的人民生活也是非常艱苦,但是他們依然蓋出非常美的教堂,因為他們的美已與宗教結合,美本身是一個力量,使人會盡力去求盡善盡美。
‧美是一種修養。去過歐洲以後,我了解為什麼「真、善、美」是連在一起,因為美並不存在物質上,它是集真、善的大成,美的東西一定是真,一定是善。所以古人才會說:「誠於中,形於外」如果裡面是真、善,表現在外面的就是美。美就像修養一樣,它是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培養出來的,補習班急就補不出來的。在學生品格成長的時期,我們沒有機會讓學生去觀摩領略美的東西,最糟的是整個社會瀰漫著一股低俗的歪風,以為嘉年華的吵吵鬧鬧就是藝術文化,只重視表面的喧嘩,不深耕蘊含在生活中的實在之美。 / 盡力做好自己的本分就是人格的完美,美學看似吃飽了有錢有閒的消遣,但那只是表面,其實它是文化的動力。
‧二十到三十歲是人生創造力的巔峰,很多科學上的重大發現都是科學家在三十歲以前的發現,只有建築例外,因為建築除了創作還要有人文修養,而人文素養只能從廣泛的閱讀與豐富的人生閱歷中去培養。/ 教科書之外還有浩瀚的書海可供自己選擇和遨遊。
‧那些趴下來睡、交白卷的同學跟本不應該在考場裡受苦,他們應該在各種工藝技術的訓練地方去做他喜歡的事。大家都不知道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念書做研究,為什麼我們到現在仍在折磨小孩,強迫他做他不擅長也不適合他天性的事,卻不給他機會他做他擅長的事,時代已經變了,行行出狀元,不是只有念書才能出頭天。
‧朋友說,他失去人生最珍貴的青春,也失去過自信、自尊。孩子的父母們,請跳脫世俗的功利眼光,與其罵他國、英、數都不行,何不轉頭看一下他行的地方呢?
‧學校應多教一些「為什麼」,少說一點「不可以」
‧從古典小說中欣賞文字之美
‧人生無處不可學習,不是只有坐在教室中、正襟危坐的聽講才是學習。「三人行必有我師」「不恥下問」課本的知識必須先經過內在認知的轉換才能變成生活中的知識,只有生活化的知識才可實際應用。
‧落實學習要先建立紀律。教孩子美夢要成真需要鍥而不捨的實踐力。背多分和標準答案是創造力的最大殺手。/ 將大自然的東西變成有用的東西,天生的好頭腦變成可以造福人類的工具。
‧有意義的快樂帶來心靈的滿足,虛榮是填不滿的無底洞。
‧有多少的孩子因為我們的無知,黯淡一生。
‧朋友收藏許多寶物,家中機關重重、不敢出遠門,生怕小偷來偷,最後把它全部捐給加州大學的藝術館,想看時就到學校去看,既不必出空調費,還不必買巨額保險。「擁有」的意義是精神上的富足,而不是形體上的掌握。
‧文化不僅是服飾、習俗、生活形態與傳統,它是思考方式、計劃策略等無形的規範。台灣需要好榜樣,一個好榜樣,會使我們的新文化有品味、有格調;相反的,壞榜樣愈多,所建立的新文化就只有一個字─tasteless,這就是沈淪。
‧「利」看得遠就是「義」台達電為了減少印刷電路板重金屬污染,開始研究無鉛焊錫的技術,這個無鉛焊錫的成本比含鉛的高了十倍,但是鉛有毒,污染環境,危害人體,所以台達電仍毅然決然投資研發這種技術。
‧用科技幫助記憶。晶片這麼微小,到處可裝,運用想像力,可以解決許多老人生活上的困難,提升他們生活的品質。例如運用科技為記憶力衰退的老人,在門上裝一個晶片,門一開自動出聲問:「火關掉了嗎?」科技是人腦的發明,反過來幫助人類改善生活。
‧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目前整個社會最缺的便是內省的能力、自知的覺悟。內省是做人的責任(human obligation)
‧學術不應與生活脫節,但它不能太現實,不能要求馬上看見立刻可用的成果,也不能去計算教育成本,因為人心智的啟發是沒有成本可以計算的。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時代已過去了,如今是「行行出狀元,英雄不論出身低。成功是在自己,不是在命運,不必去算孩子的命,聰明的人不一定成功,但是有毅力的人一定達到目的。與其教孩子背課文,不如給他一點時間訓練思考,讓孩子去做符合他能力的事。
‧我的兒子沮喪地跟我說,他想到了一個更好的方法來增進效率,但是老闆說一個東西沒有壞就不要動它,不許他改程式。這是一個我們常見的現象,沒有壞,不要動它;但是不去動它,怎麼知道可能有更新、更好的做法?
‧企鵝背黑腹白是因為在水中游泳時,由上往下看,黑背與水一色;由下往上看,白腹與藍天嵌合。這個在陸地上這麼明顯的對比色,在海中卻可以保護牠。任何行為都有它產生的原因,科學的樂趣就是在找出原因。
‧省思:在腦海中替自己不應該的行為找藉口,把別人的缺點放大。
─ 遇見曾志朗的智慧
未來國民必須具備「見識」與「閱歷」
透過廣泛的閱讀,
把知識內化成為個人的知識體系,
把別人的經驗納入自己的思考脈絡裡,
如此才能見多識廣。
有見識,才能跟人不同;
有閱歷,才能豐富的常識。
‧閱讀讓我們的思維準確而且尖銳,有兩大好處:一、準確性。知道在什麼地方、該說什麼話。二、批判性。你不會輕易相信某些報導,你會有自己的思考,知道真相會有其他的可能性。
‧網路上有所謂數位圖書館,但是我一直覺得走進實體圖書館的感覺是無法取代的。你在圖書館裡東翻西翻,很可能會發現從來沒想到去看的書,有時候只是因為翻到一張圖很有趣,吸引你去看說明,然後愈看愈多。圖書館應該是個創造奇蹟的地方。
‧我一直在想,心理學家最應該學會的部分,可以透過看偵探小說得到。例如:福爾摩斯、桃樂絲‧賽兒絲。賽兒絲寫的每一本小說都非常精采,從小說中你可以看見一個小說家的專業精神,譬如,當她寫毒藥的時候,你可以發現她花了很長的時間把南美洲、印地安的毒藥研究得極為清楚,對犯罪手法研究得相當透澈,所以她的小說可以成為法律系學生的指定讀物。
‧故事的形態很相似:「從前……」點出「時間」;「有一個……」點出「主角人物」;「在……」點出「地點」,人們藉由說故事的方式,把文化一代一代傳承下去,同時也教給孩子們時間、空間的邏輯、各種因果關係和解決方式。
‧現在的小孩從網路上學到很多片面、零散的知識,說起話來滔滔不絕,好像懂得很多,可是卻缺乏故事的語法、沒有結構性的串聯,不懂因果關係,也缺乏舉一反三的能力。唯有透過閱讀,才能讓他們產生想像力,將知識串聯成一個結構。(瀕臨死亡時,都會看到一束神祕的白光或一個白色的隧道。經過研究,這不過是腦部缺氧的結果。)
‧我以為讀福爾摩斯的精髓在於,你必須能欣賞他把「常識」轉變為「專業知識」的能耐。平常我們以為已經知道卻往往視而不見的小事,框在他犯罪行為的架構下,都成為有利破案的線索。用現代網路語言來說,福爾摩斯活化了常識疊積的資料庫。
‧回到教室去看,教學的硬體設備隨著科技進步,教學的方式卻沒有與時俱進的改變,總是「我講、你聽」/ 思想觀念的超越、心靈層面的進步。
‧我們不但要「得英才而教之」,也要設法使中等人才「行行出狀元」/ 威爾許說:「熱情乃是一流人才超脫庸凡之主因」
‧要記得教學的對象是人,是個會思想、有情緒變化、活生生的人。
‧有人問三個正在砌磚的建築工人:「你在做什麼?」一個工人回答:「沒什麼,我正在砌一面牆。」第二個工人回答:「我正在蓋一間漂亮的房子。」第三個工人則回答:「我正在建築一座偉大的大教堂。」三個人做的事完全一樣,由於認知不同,做事的態度隨之不同,他們的人生意義也因而不一樣。教改工作也是如此,我們還可以說:「教書是我的志業。我正在參與百年難得一遇的教育改革大工程。我從其中到前所未有的成長,也盼望我們的下一代,能夠因為我的奉獻,有更光明璀璨未來。」人生短暫,蓋圍牆和普通房子的機會多得是,但蓋大教堂的機會卻很難得。
‧真正影響教育成敗的是軟體─使用硬體的人,也就是老師、家長、你和我。我們要交給小孩的,就是要讓他們體會文明的內涵。
‧我們要再三提醒生命教育的重要。培養同理心的感受在目前的教育中非常缺乏,我們的學生試考得太多,書讀得太少,對社會上的人情冷暖、生活百態完全不能理解。
‧一個社會的成就,就看全體民眾共同刢意加值的總和,以及人民生活品質確能繼續向上提升。在這樣的概念一,大學生必須有廣泛閱讀的習慣,以及對生命的多元及文化的多樣有所體認。他隨時有上網路搜尋資訊並加以整合的能耐,更要有除舊布新的創意思維;在生活上,他體現出品味與格調,對藝術有熱情,對社會的公正性有所堅持。現代的大學生,必須有提升自己生命本質的看法與作為。作一個懵懵懂懂的大學生很容易,只要跟著別人跑,就混過去了;但做一個願意為自己的生命負責的大學生,確實是要一些努力。
‧信任小孩的自然學習能力,不怕失敗,就不必擔心不成功。
‧營造社會行為之美。合「法」、合「理」,更要合「宜」。合宜就是不媚俗,是品味的提升,格調的保證。它的塑造有賴藝術欣賞力的培養,也要借助於「體貼他人」之心的展現。前者使我們眼界提高,脫離庸俗;後者使我們謙卑憫人,聞不平而動心。
己故美國總統甘迺迪曾經說過這麼一句名言:「不要去問你的國家能你做些什麼,而應該自己問自己能為這個國家做些什麼。」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