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ckfield, Obama urge major push in clean energy research funding
David Chandler, MIT News Office
March 23, 2009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Service experiences
Service experiences
blog outlines
Books
Blog roll
- Innosight Institute
- Don Chen's Village
-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 Jim Spohrer's blog on service science
- 服務科學在橫山
- 橫山論壇
- 內灣天人岩屋
- 溪州鄉外出子弟聯誼會
- Linear Algebra- MIT Video lecture
- 阿宅反抗軍--朱學恆
- Knowing Hakka
- STRATEGIC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UIT)
- 傅佩榮教授部落格
- Interaction Design
- 低碳生活部落格
- Cite you like
- The Last Lecture
- 老廖-Mitora
- 雲海深處
- 清大夜貓子部落格
- 陳烜部落格
3 則留言:
電源供應器、電力轉換器、太陽能電力轉換器、LED系統整合。再生能源加上節能產品,台達電致力成為地球的好公民。
美國總統歐巴馬近期於麻省理工學院簡報,推動潔淨能源研究基金,企盼以新科技造福社會。全球原油供應短缺、能源日益耗盡的今天,如何解決能源與環境氣候等問題,已是全球關注的議題與努力的方向。管理大師波特曾說,「在產品和價值鏈方面,企業有許多創新的機會可以造福社會,同時提昇本身的競爭力。」閱畢歐巴馬總統簡報,回頭反觀台灣,我們已有引以為傲的台達電子,巨業領航,提早跨出「做」的步伐,為再生能源的系統整合立下驕傲的里程碑,同時為自己創造了無限的綠商機。除了期待更多企業共同努力之外,就社會的每一份子,我們也可以透過舉手之勞,在日常生活中做好環保,為我們所居住的地球,各盡一份心力。
「as an added bonus, solving these challenges has captured the imaginations and ambitions of young people ─ students at MIT and across the country, young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passionately committed to inventing a bright, clean energy future.」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所寫的《旁觀者》一書中,中山大學管理學院楊碩英教授為本書寫序,其中提到,對於年輕人,杜拉克總是鼓勵他們把注意力集中於真正想做的事和應有什麼能力去做之上。他認為開發自我始於為人服務。常問自己:最希望饋贈給這個世界的是什麼?這個問題會引發你去更新自己,思索起:自己有什麼長處?應該如何去發揮?到哪裡去發揮?應該再學些什麼,以增加發揮的空間?他認為一個人一定要負起常問自己這些問題的責任,而且要把問題的答案付諸行動。
元智大學許士軍教授也在本書序中提及令人拍案叫絕的故事:美國通用汽車公司雪佛蘭部門曾有位負責人,為了承接戰時國防部委製電子投彈瞄準器的生意,在人力短缺的情況下,情急生智,居然一口氣僱用了二千個年老色衰的黑人女性。她們幾乎都目不識丁,然而,在他的調教下,居然如期交出令人滿意的作品,而且超過技術純熟的技工可能達成的產量。人性可以在真誠的相互關懷與扶持下,走出怯懦、自私和盲目。誠如司徒達賢教授所言:徒有歲月,智慧未必增長,願透過歐巴馬總統的簡報與台達電子鄭崇華董事長落實CSR與綠商機中,我們共勉「思與行」。
─ reference link ─
1. Hockfield, Obama urge major push in clean energy research funding :http://web.mit.edu/newsoffice/2009/hockfield-whitehouse-0323.html
2. 台灣第一座綠色廠辦:(天下影音)http://video.cw.com.tw/pages/public/movie/player/tv_player.jspx?id=40288124173953fa01173953fb43008f
誠摯謝謝老師導引閱讀本篇文章,從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成長。同時謝謝因著本篇文章延伸了視野,見識C-span video player。日常生活裡,我一直提醒自己做環保只是舉手之勞,存乎一心做與不做罷了。見賢思齊,今後仍繼續努力做一個環保好公民。
【文章分享】
擷自:他,永遠繞著next思考 (片段)
作者:中經院董事長 朱敬一院士
朱敬一思考未來產業,和時下以「產值」、「數字」衡量的思維不同,這可能和他「不注向」(不為特定目的去做某事)的人生態度有關。他曾引用金剛經「菩薩不注向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的話,來啟發學生不要為了某個目的讀書,而要廣泛地吸收知識。
面對失業率攀高,外界多關注「五大明日產業可創多少就業機會?」他的答案是:「不要用數字思考。」他看明日產業,不是用產值、數字衡量,而是看潛力。
reference link:
http://udndata.com/ndapp/Story2007?no=3&page=1&udndbid=udnfree&SearchString=pKS4Z7B8K6TptME%2BPTIwMDkwMjIyK6TptME8PTIwMDkwMzIzK7P4p089wXCmWLP4fLhnwNmk6bP4fMFwplix37P4fFVwYXBlcg%3D%3D&sharepage=10&select=1&kind=2&article_date=2009-03-23&news_id=4808623
很對不起,更正錯誤:
本影帶應是麻省理工校長在白宮作簡報,本人疏忽,誤植為「美國總統歐巴馬近期於麻省理工學院簡報」特此為疏忽致歉與更正,同時懇請老師訂正我諸多錯誤。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