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am very impressed by the article written by Dr. Chu at Academia Sinica to describe the goal of education is to educate our citizens to be a human being, so that they what kind of social systems they like to live with. Also, the humanity of the citizens is also the basis of service innovation and life quality.
Take this note from reading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112008111200160,00.html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Service experiences
Service experiences
blog outlines
Books
Blog roll
- Innosight Institute
- Don Chen's Village
-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 Jim Spohrer's blog on service science
- 服務科學在橫山
- 橫山論壇
- 內灣天人岩屋
- 溪州鄉外出子弟聯誼會
- Linear Algebra- MIT Video lecture
- 阿宅反抗軍--朱學恆
- Knowing Hakka
- STRATEGIC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UIT)
- 傅佩榮教授部落格
- Interaction Design
- 低碳生活部落格
- Cite you like
- The Last Lecture
- 老廖-Mitora
- 雲海深處
- 清大夜貓子部落格
- 陳烜部落格
3 則留言:
在朱博士的真知灼見中,讀者得以有深長的領悟。而老師的見解精闢犀利:the humanity of the citizens is also the basis of service innovation and life quality.
朱博士文章提到:教育是要幫助孩子們孕育完整圓融的思考,成就其公民視野,以便其將來在政治場域中做自己的選擇,做自己的主人。如果,在教育的過程中加進了灌輸、強制、甚至洗腦,那就根本違反了教育的啟蒙與解放(liberate)意義。這樣的教育,只是使子女成為父母或老師一系思考的繼承者,而非其自己生命的開創者。就公民的意義而言,教育就是要教孩子們尊重他人、理解社會、包容異見、欣賞多元。這些,都是在教我們如何做「人」。
《公民與道德》是我們求學過程中必讀的課程,然而在升學壓力與其它諸多因素下,《公民與道德》已然淪為背誦,其真諦並無落實。知易行難,看似簡單的尊重他人、理解社會、包容異見與欣賞多元,事實上做來不易。因之,這些不僅要教育孩子,放諸整個社會,皆可作為每一份子自我修養的準則。
是!學會做動口不動手的人,才有資格做正港的台灣人。切莫愚蠢地以本土掛帥,偏激自戀地以為這些粗暴的言行,是我們熟悉的、是親切的。不,世界是平的,我們無法劃地自限、故步自封了。正港的台灣人絕不是口嚼檳榔滿嘴三字經、不是不可理諭的無理取鬧、也不是一次次操弄政治行最高明騙術;台灣,要試著正面的改變,莫讓這一切切成為國際人士對台灣刻板負面的印象。
因著台塑、王建民、Giant、慈濟、雲門舞集等等各行各業的努力,台灣,帶著尊嚴站在國際舞台。好品格具有感染力,企盼我們台灣人共同互勉,齊心努力改變自己,讓國際人士看到的我們不再是貽笑大方的亂象,而是:台灣,妳的名字叫勤勞樸實、善良熱情;台灣,妳擁有理性融合感性的睿智與優雅。
《二十一世紀的價值 歐巴馬勝選的啟示
文章出處:天下雜誌 409期 / 作家:王文華
1. 不看經驗,但求改革
當經驗豐富的華爾街把全球金融玩完,改變,變得比經驗重要。歐巴馬當然缺乏經驗,但正因為他缺乏經驗,他能超越二十世紀的思維。網路的文化是公開、分享、合作、體驗,靠群眾,不靠菁英。二十世紀那種天緃英明、由上到下、命令宣告、強勢動員的溝通方式已經不靈了。
2. 不論顏色,但求整合
歐巴馬一九九O年在哈佛大學法學院贏得競爭激烈的校刋社社長的選舉,成為有史以來第一位黑人社長,就是因為他擅長聆聽黨同學的意見,以建立共識的方式達成決議。美國的立國精神是容忍異己、擁抱多元。這種精神在網路普及、百花齊放的二十一世紀更為重要。
3. 不當大哥、當協調者
歐巴馬反對出兵伊拉克,主張美國放棄老大哥的姿態,與友邦和敵營協調。他的想法比較適合這個時代。在二十一世紀,世界是平的,衝突防防不勝防,沒有任何國家可以當老大,沒有任何戰爭有贏家。未來世界需要的,不是老大哥,而是協調者:態度務實、身段柔軟、願意聆聽、協調、合作、談判。這不是天真軟弱,這是在新時代生存的必要條件。
4. 不搞激情、冷靜穩定
歐巴馬的酷,不只因為長相或口才,更在於他的個性。麥肯的支持者罵歐巴馬,歐巴馬從不用受害者的形象悲情回應。卻也不逃避種族這個敏感的議題。他在三月發表了一篇美國有史以來最深刻的種族問題演說,同時感動了黑人和弱勢的白人。他不製造或操弄族群情結,因為他了解危害美國最大的恐怖主義、金融危機,和地球暖化等問題,是不分黑白的。
他幾乎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平和的個性讓他不會隨外界聲浪起舞,專心做自己認為對的事。美國人揚棄激情,選擇了冷靜溫和的歐巴馬,也許他們學到中國人以柔克剛的道理。
5. 回歸基本,經濟和教育
歐巴馬當然有缺點,他缺乏經驗,過去沒有政績。選民投他,與其說是投他這個人,不如說是投他代表的價值;與其說是投他現在的政見,不如說是投他這些價值可能創造的未來。
這是一個新時代,有新的危險和機會,於是需要新的作法和思維。目前台灣各行各業的領導人,想法和地位大多侷限在二十世紀。麥肯的敗選、歐巴馬的勝利,對我們來說不只是一則國際新聞,而是一記當頭棒喝。我們,準備好更新自己了嗎?
詳細內容:天下雜誌409期 / P. 26
I am really agree with Dr. Chu's talk. I want introduce the famous speech from Obama which named "We the people, in order to form a more perfect union." Everyone wants a more just, more equal, more free, more caring and more prosperous country which is not only American expectation but also our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