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08年4月22日 星期二

記得4/22為地球日

如果每年的地球日,報章雜誌的版面是為了提醒大家重視環保,節約能源。那從知道到做到的落差,關鍵在哪裡?就在那常常自我提醒的心與不斷練習的習慣養成。難嗎?

4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不難!事在人為、存乎一心、舉手之勞。諸如此類明訂特定日子對人或對事物奉獻關懷,個人以為意義不大。重要的誠如老師所言:自我提醒的心與不斷練習的習慣養成。

家庭主婦的我,常常隨身帶著不少塑膠袋買菜、隨手關燈、做好廚餘處理、購買當季本地蔬果、多用肥皂少點洗衣精...不在特定日子呼口號,小蝦米立大功,以實際行動落實愛護地球的寧靜革命 ^_^


春陽甚美,午後安靜地整理了些閱讀筆記與思維《remember who you are》

《記得你是誰》:記得所有為你努力工作、犠牲自我、讓你能過現在這種日子的人。走出家門後,不要忘了自己的責任,,把握眼前的機會,追求光明的前程,實現改造世界的願望,你可以讓世界變得更棒。跨越時空藩籬,當年只是個私立大學的我,心懷謙卑閱讀《remember who you are》,同時,領受哈佛商學院十五位教授透過他們真實的人生故事與淬練傳遞洞見睿智。

就「序」這部分,兩位院長的諄諄教誨,特別觸動心靈深處:吳思華院長犀利道出:企業的成敗,一部分來自策略決策者精明的算計,一部分來自本身長期的執著與努力。算計、執著、命定隨緣,是企業經營的重要準則。我想,這思維與個人人生準則可並行而不悖。不輕易向宿命妥協低頭,不限定自己的角色,帶點判逆,以頑強的執著努力,不斷充實自己的內涵。推而廣之,以熟悉的工具與方法,在適當的地方,常懷終極關懷與堅持價值理念。

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我在台大洪茂蔚院長這句話之中,思索與家人如何共同省思淬練生命的每一個階段、也同時期許自己珍惜生命中難得的幾位足以交心互勉的好友。將成功視為一種幸運,好運來時,以感恩謙卑迎接繼起的責任。再則,這句話深深撫慰激勵了我:事情的挫敗、不順遂,其實只是為了創造下一個機會的開始,不是為了打擊你。慚愧,我再次自我提醒:少一點抱怨、多一些感恩與付出。

「你自覺比天下大多數人優秀,走在路上會有幻覺,以為大家都在注視你。自信滿滿,何需贈言。高盛集團宋學仁董事長這句提醒,當頭棒喝,明白點出自負的無知,更語重心長提醒讀者,謙卑與努力不懈,努力做個更好的人。

未來歲月裡,我願好好保守並善用上天賜予的福氣與恩寵,記得自己是誰,明辨是非、不隨波逐流、謙卑耐挫不忘努力精進,走出生命中的山谷與陰影,將勇敢讓靈魂遨翔,讓生命、生活和蛻變的熱情恣意奔放。進而以自己的光與熱,除了豐富家人,進而豐富他人生命的深度。

行有餘力,誠如證嚴法師所言:縮小自己、放下身段,少說多做,用明智的方法做對的事,或鼓勵關懷、或以雙手實際地拉受苦的人與受苦的家庭一把。多年的義工工作讓我深刻體認與覺醒:超越人性虛榮的弱點,帶著單純歡喜心去做,莫存有換取掌聲或沽名釣譽的虛榮與迷思。誠如書中第十三篇professor Henry B. Reiling所言:任何偉大的行為不可能出自謀取更高報酬的欲望,而是來自關懷他人,或來自超越私利的重大使命。

匿名 提到...

^^ 小銘上來報到
其實節能環保不難啊
就是抱持一顆珍惜的心
懂得任何資源都是得來不易
沒有一點是可以輕易浪費的
我想這也是一種生命態度的體現

匿名 提到...

《戰火中救回的書》
作者:台大財務金融系兼任教授
專長:貨幣金融與經濟,涉獵文藝與音樂


閱讀重點整理

1919年春,第一次世界大戰剛打完不久,戰敗的德國,民眾承受戰亂之苦。某日,位於法國邊境的某車站前,一群被放逐的德國人,正被法國警官驅趕著上火車回德國,每個人身上物件一樣樣被檢查,隨意被丟棄。此時,出生於德國的史懷哲博士,正好路過,發現人群中有位教過他的醫學教授史密第堡老師,老態龍鍾,手上抱著一大包書物,滿臉驚恐。史懷哲趨前一問,原來教授手上所拿的是他一生鑽研的玄參之相關資料。玄參是一種植物,適當使用時具醫療效果。教授窮其一生費時鑽研其奧秘,對藥物學有其貢獻。此刻緊緊地抱著這份厚厚的資料,說什麼也不願丟棄,衰老的身軀,有著堅定的意志。

這本書,乃是一份難得的研究結晶,原可能由於戰火中苦難的顛沛流離而失傳,但由於史懷哲的識寶與協助被救了下來。珍貴的智慧瑰寶在旁,一般人能否認知其價值之珍貴?史懷哲是其中能夠識寶的。但是,社會上有不少人並不認識書香智慧,甚至視為敝屣。

即使作者身邊親近的人,也未必瞭解其價值。音樂家海頓的太太不識海頓之才,她把海頓創作樂曲的手稿拿去燒,邊燒邊罵;「不去做工,只是一天到晚在紙上塗寫一大堆東西。」海頓急著在火堆中救稿,不知到底救回了幾份樂譜。

一本書,看似貌不驚人,卻是作者的心血結晶,所費時日少則數月,多則數年,甚至數十年。在書中,字裡行間採擷了作者深切的心得。在成書之前,往往作者已醞釀多日,來回琢磨,其心力不可以道里計。

古今多少名言佳句,道出了好書奇文的可貴。清代張潮有吟:「古今至文,皆血淚所成。」深述血淚至文之感人。宋朝蘇東坡亦有名句:「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歌詠著耐讀好書的雋永。

展卷閱讀,使我們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往前眺望。讀得愈多,累積的學識高度愈為高拔,吸納的經驗廣度愈為寬闊。唐朝詩聖杜甫有言:「富貴必從勤苦得,男兒須讀五車書。」不學無術者,一直停留在平地,難以高人一等,不易在此競爭激烈的環境中求強求立。

書有萬萬種,種種有別,並非書全好書。若泛泛書冊,隨意塗寫,則無深究久藏價值。吾人宜慎選好書,吸納好書的養分,耕耘心靈的溝渠,滋潤智慧的根苗。

另外,文章尚提到:西漢司馬遷在堅持下全心完成《史記》以及北宋司馬光案牘勞形完成《資治通鑑》。原文受到經濟日報著作權保護,因之無法作相關網頁連結。謹此留下閱讀之後,文章影響與啟發我至深的重點。(又及:經我多方查證:似乎文章中之成語「案形勞牘」有誤,正確應為:「案牘勞形」)

ps. 清大盲友會回函給我告知已進入試聽遴選作業,我祝福自己得以順利錄取,願懷抱歡喜心為視障學子奉獻微薄之力。

匿名 提到...

補充一事:

文章作者:台灣大學 楊雅惠教授

Service experiences

Service experiences
Service experiences

blog outlines